2020年7月3-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高校第二届教学学术年会线上举办获得圆满成功。本届年会主题为“教学学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副教务长吴静怡出席会议。来自全国525所高校的4719名高等教育学者、教师及教学发展人员报名参会,通过网络相聚云端,共话教学学术,造就了一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云上盛会。
为克服疫情影响,应时代之需,本届年会的举办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转型升级”,采用网络会议系统为全国高校教师搭建了新平台,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全国参会高校和人数大幅提高。据统计,两天会议的线上参会数量累计达到13906人次。本届年会特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前副校长Anna Kindler教授和教学委员会主席Pawel Kindler教授,北京大学原教务部副部长、教育学院卢晓东教授为大会做主旨报告;同时还邀请了加拿大女王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大会配有在线中英文同声传译,为中外高校教师在线会议交流开辟了“无障碍通道”,打造出了国际交流的新模式,促进了教学学术成果在中外学者之间的深层次共享与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主持开幕式,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开幕式上致辞。杨书记指出:新时代吹响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新号角,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交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动教学学术发展和弘扬卓越教学文化,通过教学学术探讨教与学的规律,助力“学习革命”,适应“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的新形态。希望全国兄弟院校老师们借助此交流平台,互通有无,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利用疫情期间各高校在线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新形态下教学学术领域的中国方案。
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在主持开幕式的总结发言中讲道:今年线上教学有三个关键词——“教学革命”、“学习革命”和“质量革命”。线上教学倒逼“教学革命”,老师们信息化素养空前提高;线上教学也倒逼“学习革命”,大学生积极拥抱变化,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学习特点,学习自主性大幅提高;教与学的变革催生了一场“质量革命”,“教”在变、“学”在变、“管”也在变,预示着教与学的“质变”即将到来,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会主旨报告及主题演讲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和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章晓懿主持。为期两天的会议,聚焦当前教学学术的新议题、新经验和新成果,内容饱满,内涵丰富,共安排大会报告2场、主题报告4场和分论坛6个。
十年磨一剑,探索教学学术发展之道的“先行者”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高校教学激励的机制政策层面,还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人层面,教学学术要取得突破都必将经历一个长期探索、不懈努力的过程。Anna Kindler和Pawel Kindler教授的报告《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SoT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宋晓冰副教授《学至于行——工科实践教学的探索》的分享,生动地诠释了中外高校在教学学术道路上长期探索的经验和成果。
Anna Kindler教授从学校政策层面的视角出发,介绍了UBC在过去30年里教学学术所经历的曲折而又漫长的改革和发展阶段,从第一阶段尝试将教学学术指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到第二阶段在UBC推行教学领导力长聘教师制度来带动整个学校教学学术的发展,这一进程中遇到种种挑战,却能在不懈坚持中化挑战为机遇,充分发挥教学学术潜力,让其成果最大化。这对我国高校如何利用教学学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既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Pawel Kindler教授从一线教师视角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对教学学术的理解和应用,并就如何优化教学学术项目、如何将教学学术的潜在影响最大化等问题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的成熟经验,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优秀的课程需要老师不断打磨,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在课程打磨中不断反思、不断升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一线教学的宋晓冰老师聚焦“学至于行”,分享了他在工科实践教学中“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历程。十余年来,宋老师的课程教学经历了独立发现、指导性发现和建构式发现三个阶段演化,通过不断实践检验、调整和迭代,最终形成具有典型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特征的“教、做、论、拓”的“四步法”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地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享中,宋老师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对10年教学实践迭代后的反思,总结出一系列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如教师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教育需“留白”、注重“心智模式”的培养等,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
立于学术前沿,分享教育教学最新成果
优秀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探索与指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老师、山东大学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赛强老师,立足教学学术前沿,分享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瞻性思考,为与会学者专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规范。
卢晓东老师作了主题为《考试·评分·奖励 ——激发学生创新的方法》的大会报告。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着重阐述了新时代下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如考试方式的选择、考试类型中的发散性思维、挑战性试题的设置、评分规则的设定以及试卷返还制度等。并以“范式陷阱”和“存在之交流”等概念为理论基础,结合丰富的考试案例,深刻剖析如何通过考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案例鲜活、引人深思,令与会者思路开阔、深受启发。
李赛强老师依托北美高校教学学术活动的伦理要求,重点强调:教学学术活动应该遵守的具体伦理原则和考量,应该以保证学生福祉、促进学生发展为先要条件。报告及时地为我国高校方兴未艾的教学学术活动提供了伦理规范的视角和视野,也为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和样本。
引领课程变革,寻求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交汇点
教学学术研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实践以教学学术研究为导向和依据,寻求学术和实践之间的交汇点至关重要。加拿大女王大学健康科学部(教学)专业发展与教育学术办公室主任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Leading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and Insprining Change》,和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妍老师的《它们与优质课程质量标准还有什么差距?——对全国30门获得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混合研究》报告,总结了他们在具体学术研究中如何抓住实践与学术的交汇点,以及所获得的建设性成果。
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讲演具体分享了引领和激励课程变革的策略和方法;围绕让利益相关者卷入、制定实践和时间计划表、采用循证教学法和高影响力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探讨了课程开发计划的一些促成因素和限制因素,重点阐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怎样把教学学术结合进去,剖析了教学学术与课程改进、课程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分享,将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与教学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其策略和方法对我国一线教师基于教学实践从事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和范式。
丁妍老师的报告,着重分析了国内混合式课程设计所取得的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教师教学观念和设计思维。通过对全国30门获奖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混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出发,见微知著、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水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届年会6个分论坛的37位教师代表,基于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教学理念、探究科学教学规律,并借助教学学术研究来验证理念的有效性和规律的正确性,力求让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很好地践行了“教学学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理念。分论坛围绕形成性评估的策略与效果、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策略、“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经典案例等五大主题展开。来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余东升、《远程教育杂志》的陶侃、《开放教育研究》的魏志慧、《教育发展研究》的南钢、和《教育学术月刊》的张俊等五位主编和编辑分别担任了各分会场的在线点评专家,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学术思维的火花,让参会者对教学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更多优秀的教学学术研究者得以涌现和成长。
本届教学学术年会在全国各兄弟院校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创了新的会议格局,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交流提供了更为宽广和及时沟通的平台;汇聚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于云端,创造了激发学术创新灵感的机会;同时也是教学学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的生动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将立足一流人才培养战略,坚持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教学发展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教学发展中心 张兴旭
摄影:邬根保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沪交ICP备20200051 |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5层 | 邮编:200240 | 邮箱:jxfz@sjtu.edu.cn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